移动应用
  • 牛摩网APP

    手机扫码快速下载
  • 前大灯

    微信扫码打开
  • 摩托车排行榜

    微信扫码打开
  • 牛摩网手机版

    手机扫码打开

主题:摩托文人裴力

查看:1729
头衔:少尉
发帖: 6
注册时间: 2017/4/25
楼主 只看楼主
发表于:2017/4/25 16:24:00   楼主 


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“仙境”,找一个让心灵栖息的场景。裴老师的“仙境”,是他手中的画笔,是他倾心的木作,是他骑行过程中走过的风景。 


跟着心,一步又一步地靠近。

头衔:少尉
发帖: 6
注册时间: 2017/4/25
楼主 只看楼主
发表于:2017/4/25 16:28:00   沙发 

骑士素描

本文由“135编辑器”提供技术支持


力与坐骑


今天,我到得很早,但是,找了个不合时宜的地方。还好是同学,虽然小学毕业后再没有见过,但我想同窗6年的友谊小船,也不那么容易说翻就翻。


等待过程中,快速翻看裴力的朋友圈,企图以最少的时间,浏览完他生活中的“片段”。看得多了,越加觉得:“机车客厅”,充满神奇,妙不可言。


尽管,16年没有再见,隔着玻璃窗,还是一眼就认出他了:鸭舌帽,黑色轻薄羽绒服,斜跨的相机包;近了,依然的瘦削,清爽的脸庞;表情淡淡的,就像昨天才见过。

——大安


快问快答

本文由“135编辑器”

你心中,机车文化是?

摩托车文化是大范围,我觉得要涉及品牌和改装。骑摩托车的人追求个性,喜欢在自己摩托车上改装,形成“独有,唯一”,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,改装文化。对我,摩托车不是速度,是与自然接触,生活方式,不是飙车。不同人的性格,喜欢玩这个东西,把这个东西玩出了它的文化。


骑车给你带来更大的朋友圈?

摩托车圈挺乱,不对的人,我是不愿意接触的。在路上,可以看到一个人,相互照应的团队精神,有时候一起骑了之后,就不是朋友了;有的时候,不认识的,反而骑成了朋友。


在路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?

骑摩托车有一种自由,盘山公路上看到的风景,不是铁壳把你包住,是人,车,景合一。


下一辆梦想坐骑,是?

Vespa。



骑士故事

本文由“135编辑器”


摩托文人裴力



这是机车客厅的第3个故事 阅读时长为走进机车的5分钟




老师在骑行途中


此时此刻,如果裴力站在我的面前,我大概会送他一只野鸡。据载,古时候,文人见面,会以野鸡(雉)相赠,谐挚之音。不以挚,不敢见。对于眼前这个瘦削、精干,却双目炯炯的小伙,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情绪。《白虎通》道:“士以雉为挚者,取其不可诱之以食,慑之以威,必死不可生畜,士行威介,守节私义,不当转移也。”

裴力的骑行故事,我想,就从“挚”开始说起。



一场如梦如幻的骑行



裴力,是个画人。不久前,还是一个小学美术老师。现在,他做木器手作,小有名气。更有意思的是,他与摩托车的结缘,竟也源于“画”。


“大学毕业以后,我去上海参加一个画展。很巧的是,那一次展览是意大利一个摩托车品牌杜卡迪的赞助。展览的奖品,就是杜卡迪提供的一件非常流行的机车服。”就是这件,复古文艺的机车服,让裴力成了摩友。


“大学的时候,觉得摩托车危险、不合法,又烧钱。但杜卡迪精致的工艺,让我发现,原来摩托车还有这么多内涵,这么多文化。”所以,裴力的第一辆车,选择了同样出自意大利的踏板车:比亚乔fly。


裴力的下一辆理想坐骑是Vespa,因为,这辆车是很有情怀的。《罗马假日》里面,奥黛丽·赫本就是骑着一辆Vespa,在罗马城里,邂逅了爱情。写到这里,耳边盈盈响起月光河的调调,轻盈如风拂过。像是自己,骑着Vespa,荡漾在被艺术浸润的城里,微风拂面。


接着裴力说,当然,选择踏板,不仅仅因为情怀。这也是根据自己的身形,经济承受能力等等要素,综合考虑的选择。


“选车是个性的体现。这是机车文化的一个方面。每个骑摩托车的人,都追求自由。”裴力喜欢意大利的车,“不仅有岁月的积淀,摩托车造车的工艺,还有骑行的驾驭感、动力。”也因为比亚乔fly,裴力有了第一次摩托的远行——成都—汶川—卧龙—巴朗山—哑口—夹金山。


我开车走过这条线,一路之风景让人流连忘返。但,对于第一次远行,跟朋友两人就出发的裴力。是什么体验呢?


“奇幻。”

“什么?”

“真的,感觉特别不真实,像在梦境里。”


因为出发的晚,到山脚下时,已傍晚时分。上山前,下起了大雨,因为摩托调试的不好,裴力的车,上得很困难,“油门拧到底,还是只能‘嘟嘟’地走。一起骑行的朋友,骑到前面去,我已经看不见他了。当时,漆黑的盘山路上,就我一个,打着大灯。”


或因第一次骑行的紧张,加之雨夜,山间雾气萦绕,裴力觉得,自己骑在仙境里。“当时,我就沿着盘山路中间的黄线走,就像海航中的灯塔。看着看着,我竟然慢慢想起了人生。”裴力把自己说笑了。不过,挺有道理,如果现在让我们回首人生,可能真就是沿着或东或西的一条黄线,一直延伸下去。


突然,前方出现了一坨一坨的黑团,像静止的黑云,一朵一朵的。雨雾里,看不清楚是什么,裴力只得慢慢绕过去,也不敢惊扰。走了一段,裴力停下来,慢慢靠近,直到听到一声有力的“嚎吟”,他才恍然大悟!——“幸好没有撞到,居然是牦牛,在山腰路边,睡觉!”


雾中骑行


最后靠着朋友,用绳子拉着,他们到达哑口,4500多米高。“我们把车熄了。站在山尖,往前一望——漫天的星星,还有山下,仿若仙境的雾气。”因为拍摄环境不好,裴力说,很可惜没有拍下来。其实,我默默地,在心里想,这样的美景,以及通往美景路上的心情,只有走过,才会明白。


后来,裴力通过骑车,慢慢明白了很多人,很多事。交哪些朋友?哪些朋友,可以一起远行?骑行路上,可以看见一个人有没有团队精神,考虑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。“摩托车需要团队合作,一两个人骑出去,真的很危险。”


大学毕业后,裴力成为了一名小学美术老师。他的课很有趣,但是当老师的生活,仿佛不太乐观。挂着面具过活,总不是裴老师要的方向。索性,他辞掉了公职,干起了木器手作。


“以前,学美术的时候,也做过设计,但设计是给别人的,做木器,是我给自己的设计。”我有些喜欢眼前的瘦小伙,而立之年,竟找到了归心的路。


“做点木器,喝喝茶,这是我想要的生活。”



一茶一作一世界


裴力的眼神,很有力量。说话的时候,能读到“认真”,说到认真的地方,会读到“锐气”,但有的时候,我读到“忧心”。


裴力说,辞掉教师的职业,一方面因身体弱,咽喉老出问题,另外也是看透了。但我们后半段的谈话,基本围绕了一个话题——教育。也可以说,摩托车与教育。


“教育,联系着各个方面。就拿‘考驾照’这个事来说,这也是一种教育,以小见大,可以看出很多问题。”裴力说,国内的摩托车牌分蓝黄两种,驾照则比较容易通过,但在国外,情况比较不同。他举了台湾的例子。在台湾,大排量和小排量的驾考是截然划开的,且必须有小排驾驶的基础,才可以申考大排。在一些论坛上,可以找见网友对台湾摩托驾照考试的评论,多数认为“很难”。


这样一来,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。一来,国内骑摩托的人,太杂,有的没有任何护具,也上路。这也造成了一些汽车驾驶员对摩托的厌恶。另外,这也让在内陆持照的摩友,要想实现国外,或者港澳台地区的骑行,驾驶证成了拦路虎。“国内的摩托驾照,在国外很少被承认。”


裴力分析,这与我们对于机车文化的认识有关。他说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。近两年,国宾车队里,出现了国产大排量摩托的身影。这在过去,是完全不可能有的。


这个细节,很深沉,发人深思。裴老师,还在更加深入地剖析,教育与公民素养,公民素养与交通安全的各种关联性。我却微微后靠,跳出来,审视裴力。年纪轻轻,也算得青春正茂,却有着这样的理性分析,与忧国忧民的责任感。这个青年,不一般。


“但无论如何,车还是要骑。比如昨天,天气好,我们一群摩友,骑车去黄龙溪,喝喝茶,还是非常惬意的。”裴力说,他骑车,追求的不是速度,是一种自由的,不被包裹的生活。骑出去,不管多远,跟大自然接触,征服山路,亦或者跟三五好友一起,喝喝茶。这就是生活。


我觉得,他说得很真诚。


现在,裴力在和朋友合伙的工作室里,在周末,教教小朋友美术、木作课,也做些木器作品。“木头有一种生命力。看到它的年轮,摸着它的质感。它给我一种感觉:看得见岁月,能让人沉静下来。就这么,喜欢上了木头。”裴力开始自己琢磨着,做一些木盆,配上植物。


老师设计的木盆盆栽


很快,裴力的手作被一个大型文化卖场机构看上,合作出品了一个手作系列,反响很好。可是,由于卖场的连锁采购性质,没有办法在各个地区实现相配的植物。“植物用烂了,就影响了作品的表达。”于是,一桩看起来很大的买卖,转瞬消失。


裴力倒没有太当回事。“对于批量制作,我也没有太上心。这就是我的一个爱好。现在就一个人慢慢做。”他也觉得累,但喜欢,就够了。


裴力说,骑车,教会了他很多。


比如,关于机车文化,为什么在国外比较成熟。因为历史会留下故事,意大利的工艺与复古感,日本的动力与科技感,这些都沉淀成为文化。而不是一些假的,刻画出来的“文化”。比如,成都街头的一些“仿古”建筑。一提到“仿”,就知道,那不是真的。而真的,却被拆的一丝不挂。


说到这里,裴力又流露出一丝忧愁。他还担心,现在的小孩,在学校里,是否能够接收到好的教育。“希望学校、老师能教给学生好的品性,而不是,从小就比吃、比钱、比穿、比车,从小学开始。哎!”


或许是话题有些沉重,或者裴力眼里的忧思略显沉重。不过,文人忧思,不就是这个模样。出世超脱,却又心念天下,这才是文脉传统之所在。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。在乎内修,归心。所以,裴力说,骑车于他,是一种生活。生活,则是一种修行。



作画中的裴老师


不要灰心,我们的城市化,不会因着老旧建筑的消失而消逝。因为有那么多,像裴力一般的有心人,尊重传统,珍惜文明。这才是,比建筑更坚固的文化城墙。


这是信念,比钢筋水泥,更强。


——陆青



撰文/陆青

采访/大安

编辑/梓莘

设计/方年


出品方

机车客厅



如果你是车友,并愿意分享你的故事

请联系 梓莘(微信号:zengzixin183)




头衔:少尉
发帖: 6
注册时间: 2017/4/25
楼主 只看楼主
发表于:2017/4/25 16:41:00   藤椅 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机车客厅”



期待

在机车客厅

和你遇见

  Waiting For  You  In  Moto Hall


回复主题:摩托文人裴力        每楼可发图片5张